.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李

大家好,我是小然,今天要来跟大家聊聊李白的《把酒问月》,本文由作者小然聊文化独家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《把酒问月》(唐)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,我今停杯一问之: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?  皎如飞镜临丹阙,绿烟灭尽清辉发?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?  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  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

《把酒问月》题下本有原注“故人贾淳令予问之”,是唐代诗人李白应友人之请而写的一首咏月抒怀诗。全诗共十六句一百一十二字,每四句一换韵。在这首诗中,诗人把酒问月,向那永恒的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问。全诗意绪百端,似随性挥洒而成,这样的写法在中国古诗词中难得一见,非常特别。

诗歌开门见山,语言也是相当的流畅自然,几乎没有使用生僻字。诗人把酒问天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青天上已经有了明月?诗人停下酒杯,指天问月:人不可能攀登上月球,为什么月亮却一直与人相随?明亮的月亮就像飞天明镜照耀着红色朱门,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散去,月亮的光辉才会显现?为什么月亮每天从海上升起,却在云间沉没?白兔一直在天宫捣药,春去秋来,永不停止,那月宫里的嫦娥是在与谁作伴?现下之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亮,现在的月亮却曾照射在古人身上。前人今人都像流水一样会逝去,但是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亘古不变。只愿我当歌对酒时,皎洁的月光常在,可以一直照进我的酒杯。

从李白的诗文中可以发现,李白对月亮似乎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情结。他的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,如妇孺皆知的思乡名作静夜思》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如《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》中的“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揽明月”,诗人在情绪最高的时候想的是要摘取月亮,如峨眉山月歌》中的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”,如《将进酒》中的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这句也是与《把酒问月》中的“月光长照金樽里”相通的。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“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”更是以友相待,将月亮视作一起饮酒舞蹈的好友。

古人对于宇宙总有许许多多的好奇,这样的好奇心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条件下是无法解答的。而月亮作为地球唯一的卫星,更常引起古人的遐想。因而李白借着酒兴在诗中对月亮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疑问。这些疑问是一气呵成接连抛出的,一个接一个,极有气势,也将诗人的好奇心表露无遗。而李白对于宇宙的思考实际上也是对自身命运及价值的探索。月亮是永恒的存在,它用清光普照人间,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消亡,是历史的见证者。

对于诗人而言,月亮是神秘而亲切的,是有情却无情的,是热情却冷漠的。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?”月亮对于人类而言,既遥远,又亲近。人类的难以攀登让月亮显得冷漠,但它对于人类似乎又依依不舍,紧紧相随。在“皎如”两句中,李白将月亮比作飞镜,显得月光如此明亮。“丹阙”、“绿烟”色彩明亮,相互衬托,用动态写出了月亮之美。“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?”两句写月亮的升与落,却不像太阳东山而升西山而落是一个完整的循环。它从海上出现却从云间消失,这对于诗人而言是多么神秘。

“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”是关于月亮的传说,诗人表达了对嫦娥孤独无伴的深切同情,而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那般清高孤独呢?接下来的四句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”是写人世短暂、月亮的永恒,并将这样的短暂与永恒相对比。这四句诗歌有着陈子昂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的悲凉。在这里,诗人的思考更加深入,似乎进入了哲学层面。最后,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愿望: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既然人生短暂,那就珍惜当下,在瞬间中把握永恒。

李白的这首《把酒问月》行云流水,纵横恣肆,从多个角度、多个层面描绘了月亮的形象,充满了对宇宙、对人生的深层思考。苏轼后来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与李白的《把酒问月》有相承之处。苏轼词中开篇即是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接着又问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”,颇有李白把酒问月之感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是作者小然聊文化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achildren.com/xgyy/3834.html